老山树蛙

laoshan   Mo, Jiang, Me et Ohler
   

  14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原始文献和广西:田林(2雄)标本。
成体:体形小,雄性体长35.1(33.2—36.7)mm,身体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48。头长小于头宽;吻端钝尖,吻长大于眼的水平直径,突出于下唇;吻棱明显;颊面略向外侧倾斜,有一浅凹陷;鼻孔卵圆形近吻端,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和鼻间距;瞳孔横椭圆形,强光时可缩成窄缝状;鼓膜圆形,约为眼径之半,鼓膜至眼的距离,约为鼓膜直径的1/2;颖褶明显;犁骨齿两短行,靠近内鼻孔内缘略斜向中线与体轴成45°角,左右不相遇;舌呈梨形,后端缺刻深。
前臂及手长近于体长之半,前臂短于手长;从肘部至腕部外侧有疣状肤褶;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,指侧具缘膜,指端均有吸盘和边缘沟,第一指吸盘小于其他指吸盘,吸盘背面可见“Y”形骨迹;第三、第四指间具蹼迹;关节下瘤发达,指基下瘤明显,掌部有成行的小疣;内掌突椭圆形,扁平,无外掌突。后肢较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中部,左右跟部重叠甚多;胫长略超过体长之半,长于股部长,足比胫部短;趾吸盘略小于指吸盘,均具边缘沟,吸盘背面可见“Y”形骨迹;第五趾略长于第三趾或等长,分别达第四趾远端关节下瘤的前方或后方;趾间约具半蹼,第五趾有缘膜;外侧蹠间具蹼;关节下瘤明显,蹠部有纵行小疣;内蹠突卵圆形,无外蹠突。

表248 老山树蛙成体量度(广西田林)
Table 248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Rhacophorus laoshan Mo, Jiang, Me et Ohler (Tianlin, Guangxi)
单位:mm
项目 6♂♂ 项目 6♂♂ 项目 6♂♂
体 长
SVL 33.236.7
35.1 眼睑宽
UEW 3.53.9
3.7
10.6 胫 长
TL 17.618.1
17.9
51.1
头 长
HL 12.213.4
12.8
36.5 眼 径
ED 4.14.7
4.5
12.7 跗足长
TFL 22.424.6
23.7
67.6
头 宽
HW 12.813.5
13.1
37.3 鼓 膜
TD 2.12.7
2.3
6.6 足 长
FL 14.415.5
15.1
43.1
吻 长
SL 5.56.2
5.9
16.7 前臂及手长
LAHL 16.117.7
17.1
48.7 第三指吸盘
FDW Ⅲ 2.22.4
2.3
6.6
鼻间距
INS 3.64.0
3.8
10.9 手 长
HAL 10.410.9
10.6
30.3
眼间距
IOS 4.24.4
4.3
12.2 后肢长
HLL 53.556.1
54.7
156.1

身体背面皮肤较光滑,头体侧面和四肢背面均有小疣;前臂和跗、踉外侧有浅色疣粒排列成锯齿状或形成肤棱;跟部上方有三角形小肤褶;肛上方有疣粒排列成的浅色横肤褶。腹面胸、腹部及股部满布扁平圆疣,咽喉部的疣小而稀疏,显得较为平滑。
生活时背面颜色和斑纹变异较大,多为巧克力色、灰棕或棕黄色;瞳孔黑色,虹彩暗棕色;两眼间常有一条褐色横纹,肩部和背中部有一粗大的“X”形褐色斑或不明显,有的个体吻部有绿色斑块或在体背后部有大的褐色斑;四肢背面有褐色宽横纹,前臂有2条,掌、指和股、胫部背面各2—3条,跗部和趾部各3—5条;肛上方乳白色横肤褶的下缘至肛周围为深褐色。咽胸部、前肢和足部腹面均为浅紫褐色,腹部及四肢腹面肉色,后肢褶叠时隐蔽部位呈橘黄色。剖视雄蛙肇丸4.5mmxl4mm,长椭圆形,米白色。
第二性征:雄蛙第一指基部有婚垫;有咽下内声囊;无雄性线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本种与疣足树蛙相近,前臂和跗踉外缘具齿状肤突,跟部上方有三角形小肤褶。但本种两眼间有一褐色横纹;指间约具蹼迹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在海拔1390m左右的山区,常栖息于次生阔叶树和竹类混生的林区内,地面灌丛和杂草茂密。5月下旬的雨夜,该蛙常活动在树间,雄蛙在1—3m高的灌丛枝叶上鸣叫,常常几只蛙的鸣声此起彼落,遥相呼应。

国内分布